艰难的学术生存之道


超弦理论之父史瓦兹,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由于没有拿到终身职位,只好去加州理工做研究员,从1972年到1985年。然后1984年他发起了超弦 理论革命,一年后被晋升为正教授。暴涨理论的提出者阿兰 古斯,MIT博士毕业后辗转若干个机构做博士后九年,在提出暴涨理论后回到MIT任副教授。苦逼的学者,只有做出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才可能在学术圈生存下来。

提出量子多世界理论的Hugh Everett III, 研究成果不被认可。只好受雇于国防部去研究国防,退出物理界。1982年,51岁时,一直坚信量子永生Everett的由于心脏病突然离世。G.茨威格和 盖尔曼同时发现夸克,因为他执意要发在PRL上,得罪了CERN的同行,文章最终没有发表。盖尔曼后来得了诺贝尔奖,茨威格则只能退出了物理学界。基础研 究有风险,做出一流工作,也不一定能生存。

上面这几个例子只是成名人物,所以能够留下记录。不出名的人,更多是早早默无声息的退出了学术 圈。 越是聪明绝顶而有野心的人,越是希望挑战大题目,越是有可能在挑战大题目的过程中失败而离开学术界。我们不知道谁能生存,谁会退出。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 的,Witten接受国会质询时,被问到,美国目前有多少弦论专家?他说有一百人。那么我们需要多少人呢?Witten说,大概1个人。那为什么要资助这 剩下的99人呢?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把这一个人从99人中挑选出来。

要在学术圈生存怎么办?那就接受自己的平庸,做一些小的题目,扎扎实实 地做透。无法做出震动世界的工作,但至少能给这个领域有自己的贡献。降低风险,也降低了收益。当然,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是不可能做这种选择的。对他们来说, 学术上做不出重大的成绩,还不如早点转行。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做别的行业都很容易有成绩。

论文的价值如何体现?


从开始做科研的那天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写论文。论文是我们科研结果的总结,是与同行交流的媒介。于是,慢慢的围绕着论文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指标来度量其价值。

  • 论文发表的刊物档次决定了论文的档次。这大体是不错的。所以能够在一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意味着作者水平高,在评奖,升职称等方面都是重要筹码。
  • 论文发表后的引用次数越高,表明影响力越大,意味着论文越重要。这也是一个客观指标。要是一个物理学者有十篇论文的引用都超过一百次,那他应该是个大牛人了。
  • 论文发表后媒体是否报道了,如果能够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那么也是价值所在。

实际上,对论文最清楚的是作者自己。即使论文没有发表在一流的刊物,没有多少人引用,也没有媒体报道,但只要作者自己相信它的价值,不断的宣传,还是有发光的那天。

2009年,我发表了两篇有关光力学的论文,那也是我首次在这个领域做工作。论文发表后不久,我认识了正在做相关实验的J博士。我向他极力推销我的工作,他也很有兴趣。可他的实验是在美国交换的时候做的,国内没有条件做不了,只好搁置起来。我后来的研究兴趣也转向了光力学的其他方向。

后来他毕业了去南京工作,从零开始慢慢搭建实验平台,我也与他保持联系。经过四年的时间,他终于把所有的平台与工艺都建好了,我们可以合作做实验了。正在这时,我们听闻有一个基金项目,打算支持光力学实验。于是赶紧合作写申请书,由他们组的首席教授领衔申请。申请书交上去之后,J博士在相关的实验上又发表了一篇nature子刊的论文。凭借这些积累,我们顺利通过最终答辩,拿到基金。最近他告诉我,实验进展顺利,马上就要开始验证我论文中研究的模型。基金到位后,会升级实验平台,争取做得更好。

2009年我发表论文时,博士还没有毕业,只是光力学领域的新丁,J博士跟我情况类似。这两篇论文后来引用一般,似乎被很多人忽视了。这几年我们分别积累实验和理论资源,以此论文为蓝本申请基金,终于能够开展实质性合作了。这样看来,这两篇论文对我价值很大。只是要发挥其作用,需要耐心、坚持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