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08,结束了


2008年,我找了女朋友,异地交流,很是辛苦。
在美国东部旅游了一次,途经9个州。
参加了一次反对dalai的游行。
搬了次家,因为室友回国。
写了篇论文。
拿了个奖,还上了学校首页的头条新闻。
然后,我的2008,轰轰烈烈的结束了。

2008确实很闹心,我自己过得还算丰富多彩, 很骄傲在美国也能够参加集会反对藏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个中国人今年大概都无法从这么多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事件中抽身出来。能够经历这么多历史事件, 实在是让人成长。在08年的最后这些天,我突然听到了一串好消息:论文基本接收,去年发表的论文拿了一个奖,还因此上了交大主页。十年大学生活,更加完整 了!期待09年,自己能有新的进步。

我获奖了:“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我校三篇论文获中国最具影响国际、国内学术论文

近日,从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获悉,我校3篇论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国内学术论文。
博士生尹璋琦、李福利教授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上的“Multiatom and resonant interaction scheme for quantum state transfer and logical gates between two remote cavities via an optical fiber”的论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张文修教授发表在《中国科学E辑》上的“概念格的属性约简理论与方法”和《计算机学报》上的“不协调 目标信息系统的知识约简”的论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这个奖我补充几句。从网上搜到,它的评选标准

  • 论文的创新性
  • 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
  • 是否处于研究前沿,是否属于研究热点
  • 论文的合作强度
  • 论文的文献类型
  • 论文的完整性
  • 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
  • 论文他引量

在选取百篇论文时,一方面要照顾学科面,同时也要对属于我国优势学科、重点发展领域、国际合作优先领域及研究热点的论文进行倾斜。

我的这篇论文他引量在全国同领域论文中是排不到前面的,只有区区13次。至于其他的评选标准,我还发现上次评选时要求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低于30 篇,不知道这次是否仍旧有这个要求。 总之,能拿奖我非常高兴,也有点受宠若惊。但是收集了相关资料分析后,只能用幸运来解释为什么自己能获奖了。另外我有一位同学去年发表的论文他引已经超过 30次了,我相信他更应该获这个奖。也许他已经拿奖,只是我还不知道。

新闻报道中的真与美


最近读了思考得人对南都周刊一篇小学数学不及格报道批评,我把相关的问题贴到原记者的blog上,跟他做了一些交流。最后这位记者承认,是因为审美的要求,所以才仅仅只列出有限的几个数据。他的原话如下:

写这篇稿子,是旁听庭审播放的录像震动了我。而最苦恼的,其实是这类型新闻太多太密集导致的审美疲劳,使得我不得行文时不考虑尽可能略去可能导致读者阅读疲惫的枝节。

为了追求美,摒弃了真,这样的报道让人难以容忍。其实这也是市场化的媒体必然发生的异化。读者是媒体的衣食父母,那么讨好读者就是记者的下意识行 为。尝到 讨好读者的甜头后,记者会在这条道上越走越远。写出的报道也就顾不得逻辑严谨和事实的准确性了,一切以读者的喜好为喜好。为了让读者感觉“美”,不惜牺牲 报道的“真”。

如果从媒体与读者互动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也会发现,媒体是能够培养读者的口味的。按照这个记者的说法,有关拆迁的新闻太多了,读者已经快审美 疲劳 了。面对这样的新闻,读者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定势,拆迁户都是弱势的,都是悲惨的,是需要声援的。拆迁者都是蛮横无理的,拆迁款都是要被挪用的,贪污是一定 的。等等。我想这位记者所谓的审美疲劳就是指这些吧。要消除这些审美疲劳,那报道必须给出一些更加惊人的数字,更加煽情的话语,要在这个思维定势的方向上 进一步大大的强化。那么在这样目的的驱使下,选择合适的数据,编排合适的话语,完成报道也就是必然了。

那么,媒体的独立性在哪里?没有看到,我们看不到媒体的独立性,只看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操控媒体,让它说出市场想它说的话。作为最市场化的南方报系,短短的十数年,已经成为市场的奴隶。

我们都说学术要反腐败,中国的学术腐败非常厉害。其实学术腐败的根源就是求真被追求其他东西所替代。科学是追求真理的,失去了这个,也就无所谓科 学。还 好,中国学术反腐败还有一个方舟子。可追求新闻事件真相的媒体,被市场异化后,追求真相变成了追求让读者感觉“美”,有谁来揭露呢?失去了求真的媒体,不 是媒体,是娱乐业,是洗脑部;不写出完整真相,追求让读者不要审美疲劳的记者,不是记者,是小说家。

一篇小学数学不及格的报道


今天看到了一篇南方网的报道,有关拆迁纠纷的。故事发生在上海,主人公是新西兰籍上海人。内容非常煽情,可是这两位记者太弱智了,小学数学都不及格。下面是我从报道中摘录的两段话:

“唐素娟的老家华漕镇范巷村康更弄是一个260平米的小院,…”
“摆在唐面前的补偿方案,是要么去25公里外北桥镇瓶安路的安置房,要么领取52万补偿费用,按照这个价格,唐被拆掉的这个房子是457.5元每平方米。”

这是文中的两段互相矛盾的描述。如果第二段话正确的话,那么唐素娟的房子面积将是1136平方米。可是前面又明确说明了她的房子面积包括院子只有260平方 米,建筑面积就更少了。这样算来,每平方米补偿金就是2000元。

为 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实在难以理解。我不得不怀疑写报道的两位记者根本就是为了批评政府,所以捏造出补偿金额是457.5元每平方米。这个数字太让人 震惊了,因为即使是在偏僻的乡镇,商品房的价格也不可能有这么低。可记者的造假水平实在太低,前后不一让人看出了破绽。如果我们相信这个数字,那么唐家的 房子占地面积將达到1136平方米,在中国上海,你能相信有人拥有这么大的房子么?拥有这种房子的只能是超级大富豪,他们还怕拆迁么?如果是每平方米补偿 2000元,虽然仍旧不理想,可新闻效应(对这两位记者来说就是摸黑政府的效力)就差多了。可被向我这样的有心人找出其中的破绽后,这种捏造数据来摸 黑政府的报道,反让我觉得政府应该做得还行。因为现在这些专门”扒粪”的记者都沦落到靠捏造数据来增加负面报道的影响力了。

更新:我把质疑贴到记者的blog上,下面是他的答复

评论人:石扉客 评论日期:2008-12-23 10:11
唐素娟房子260个平方,拿到手的52万补偿金,包含1480每平方米的土地补偿金(仅认定180个平方),以及少量其他拆迁补偿费用,住房补偿金5万左右(仅认定109个平方,折合457.5每平方米)。文中数据并无错误,因版面限制,删节了中间的部分内容。

谢谢游客先生提醒。
———————————

这个解释仍旧在打马虎眼。我算了算,里面的所谓”少量其他拆迁补偿费用”并不少,按照他的说法,我算出有21万,占总补偿金的40%。他说话不尽不实,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我已经在他的blog上留言了。不过不打算再去看了。反正他总能再找出理由来。这记者只讲出了部分故事,很多关键的东西都藏起来。一旦有人质疑,就放出一部分信息。我哪有那么好的耐心去一再分析他的数据中的漏洞。最关键的,我怎么知道他不是在继续捏造数据?

另外,我觉得,他的表现跟那些被揭露论文造假的教授差不多,最开始肯定是要抵赖的。而且造假的技术也差不多,都是选择性的公布数据,用来支持自己已经认定的结论。“主题先行”真是要不得,否则不论是做科研,还是写新闻报道,最后都得沦落到捏造数据的境地。

推荐一篇简单有趣的理论文章


ResearchBlogging.org
最近读文献,读到了一篇理论推导非常简单,得到的结果却很有趣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题目是《Topological Transition in a Non-Hermitian Quantum Walk》。 题目中有拓扑这个关键词,看起来蛮有意思的,也似乎很难,但实际上理论推导很简单。这篇论文讨论的是一个电子在互相耦合的双量子点间输运的过程中,能否极 化量子点周围的核自旋的问题,却发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拓扑转变现象。极化能否发生,只依赖于两个互相竞争的耦合参数之间的比值,与其他的经典噪音没有关 系,这正是拓扑转变带来的健壮性。

对一个双量子点系统来说,包含很多相互作用,比如外加的电场,量子点之间的隧穿耦合,外加磁场带来的Zeaman分裂,电子与核自旋之间的超精细耦合,电 子的自旋轨道耦合,等等。对这个系统,我们在自旋阻塞效应区考虑电子的输运。所谓自旋阻塞(spin blockade)就是说,假设两个量子点中各有一个电子,如果这个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同,那么就不能发生隧穿,因为隧穿后的状态被Pauli不相容原 理所阻止。那怎么才能让输运发生呢?只有让一个电子自旋翻转。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自旋轨道耦合让一个电子翻转,也可以让电子与外部的核自旋耦合, 在核自旋的帮助下翻转电子自旋。翻转后电子处于自旋单态,就可以自由的隧穿过去,然后进入外部的电极了。这个过程可以认为是电子的衰减过程。

这篇论文用到了带有衰减项的非厄米哈密顿,写出相应的薛定谔方程,解方程就得到了最后的结果。在哈密顿中,我们要考虑自旋轨道耦合和电子核自旋超精细耦合两种机制。由于核自旋数目一般为10^5以 上,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假设核自旋数为无穷大。对于不同核自旋状态,用m代表。由于电子自旋与核自旋耦合,所以这个电子系统实际上是在核自旋组成的虚拟一维 晶格上进行无规行走,直到最终衰减。我们要计算最后的这个系统的平均核自旋的改变量。初始时我们假设m为0。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做一个傅立叶变换,从 晶格指标m变换到动量指标k,然后在第一布里渊区进行积分。经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我们发现,m的变化量就等于一个围道积分。积分可能会含有一个奇点,也可 能不含奇点,这取决于自旋轨道耦和电子核自旋耦合的大小。所以m的改变量的平均值可能为0,也可能为1,只有这两个取值。在它们相等的这个点,m的取值发 生了突变,这个突变就是一个拓扑转变。m与初态的本征能量无关,也与电子衰减率无关,可以说是对这些经典噪声免疫。
Rudner, M., & Levitov, L. (2009). Topological Transition in a Non-Hermitian Quantum Walk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2 (6) DOI: 10.1103/PhysRevLett.102.065703

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


[0811.3171] Quantum algorithm for solving linear systems of equations

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量子算法,把求解稀疏矩阵方程的复杂度由O(n)降低到log(n)。我们现有的量子算法,比如Shor算 法,Grover算法大都只能对经典算法作出多项式性的改进,可这个算法把最好的经典算法效率作出了指数性的提高。更加重要的是,这是第一个解决了我们科 学和工程中最常见的问题的量子算法。像Shor算法那样破解密码毕竟用途有限。在实际的工程和科研中,我们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解线性方程组,且我们遇到的 大部分线性方程组都是稀疏的,维度也非常高。经典算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出了诸多努力,但是现在最好的算法也只能达到O(n)的复杂度。这个量子算法告 诉我们,利用量子计算机解我们经典世界最常遇到的线性方程组,会非常非常快,我们可以解近乎无限维的稀疏线性方程组。我相信这会帮助我们解决以前无法解决 的问题,长期天气预报,更加有效的网络检索处理。问题只在于,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造出真正实用的量子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