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化宇宙


这篇blog是我在李淼老师博客的留言内容 。

我发现,最近气候越来越暖和,这应该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体现。实际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现在已经可以极大的影响地球了。任何一个对地球未来做预言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那么,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放到整个宇宙,人类仍旧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点。人类活动对宇宙的演化根本没有影响。可是人类是在不断发展进化的,更关键的是这个 进化发展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人类的能力达到某个临界值时,是不是就可以影响宇宙的演化了?其实我真正想说的问题是:如今研究宇宙学,都 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独立于人的客体。现在这个假设是正确的。可是未来,宇宙可能还有若干亿年的寿命。如果假设人类文明可以无限发展,那么很可能从某一天开始 会影响到宇宙演化本身。从那时开始宇宙就不再是一个客体了,而是纳入人类社会影响中,成为了人化宇宙。考虑到这些,现在这些预言宇宙未来演化的理论,其基 本前提就有漏洞,需要重新分析。那么有没有人认真的探讨过这个问题呢?或者说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探讨?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可能,也许更加带有科幻色彩了。我们知道,对于宇宙来说,可能不只人类一个智慧生命。如果我们假设每一定的空间体积内就有一个智慧生命种族,那么这些智慧生命的整体对宇宙演化的影响能力就非常大了。也许过不了太久,所谓的“人”化宇宙就会出现。

我这里的人化宇宙与人择原理有些关系,不同之处在于,人择原理以人作为主体来解释宇宙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我这里的所谓人化宇宙,是以人作为主体来探讨宇宙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无题


我在教研室待到晚上10点,想起前几天写完的论文还没有校对过,于是我闭上眼睛,冥想了一会,唤醒了自己的学术人格,开始修改论文。

11点,qq上摩罗小亦的头像开始闪烁。我忘记了收回自己的学术人格,直接打开了她给我的消息:“明天去看独角兽。”后面附有地址。学术人格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答了一声好。然后我匆匆的改完剩下的论文,返回宿舍睡觉。

第二天起床后,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一时疏忽居然忘记了让学术人格休眠。夜里学术人格做了许多梦,不过我都记不起来了。老天保佑,让我成功休眠学术人格!与自己搏斗了半个小时后,学术人格终于不甘的退出了。

当我坐上去海边的城铁去看独角兽时,已经是早上10点了。我坐在车窗旁,看着车外飞翔而去的翼龙,被下面的一只大跳蚤只一跳就给撞了下来,落在距离 火 车道50米远的地方。更远处,一轮白日顶着红色的月亮长在徐徐升起。我似乎能够清晰的看到海水被蒸发为气体,在高空中凝聚为云。

“嘿,大猩猩!”我突然听到叫我的声音。转过头来,发现兔子与呱啦啦就坐在前边,只跟我隔了两排位子。他们显然也看到了刚才的那一幕。我站起身,走到他们旁边的空位上坐下,正好听到呱啦啦面对着窗户说:“真美呀!”

我们聊了聊刚才的一幕,火车就到站了。但在我心里总是有些不舒服的感觉。难道是学术人格没有清除干净?在这样一个世界,被学术人格所控制,可不是好事情。

我们找到摩罗小亦,一行人去海里看独角兽。在海上颠簸了好几天,却没有看到独角兽,只抓到了一条大鱼。摩罗说这可能是鲛。当晚,大家聚餐拼酒庆祝。 我 喝得醉熏熏的回到卧室。夜晚被梦惊醒,却又忘记了梦是什么。巨大的恶心袭来,我冲到甲板,面对大海畅快淋淋的吐了一场。海风吹过,我清醒了许多。远方,海 面下方,红月正推着白日沉入海底。

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很荒谬,似乎一切都没有规律。被酒精洗礼了的大脑控制力下降了很多。世界的规律在哪里?我们怎么会毫无理由的跑来找麒麟,最后却抓 到 了鲛。太阳与月亮怎么会沉入海底?跳蚤怎么那么大个,能够一跳几十米,击落翼龙?我知道,自己正在滑入学术人格,被他所控制。更糟的是,在这样一个荒谬的 世界,学术人格让我一刻都不能停止问问题。无数的问题充塞之下,我只有发疯一条路。

我翻过栏杆,跳到海面上,踏着海波,向着远方的太阳月亮行去。学术人格告诉我,一切的答案都在那里。我要赶快,在我发疯前,找到答案。

附注:这是一篇同人小说,里面的人物名借用我常去的某科幻论坛中的ID。

SciRate.com


Dave Bacon刚刚公布了一个新的科学网站:SciRate.com。这是一个基于digg.comarxiv,以及开放获取的网站。

据Bacon,他之所以建这个网站,是因 为arxiv中的论文越来越多,但是质量并不都那么好。从中找好的论文,是很费工夫的。比如通过关键字搜索,并不全面。通过引用率来找好的论文,又实在太 慢了。利于SciRate中的投票系统,得票高的论文将排在前面,就象digg.com网站中的新闻排序规则一样。他相信,依靠这种人工的过滤系统,最后 能够把好的论文给留下来。现在SciRate只覆盖了arxiv中的quant-ph部分,因为Bacon自己只读这部分的论文。他希望以后能够扩展到其 它方向。

现在的SciRate.com还只是一个雏形,实现了最基本的投票功能。Bacon说他将会很快的来完善它。我觉得目前这个网站更象是一个实验。我希望它能够成功,能够最终成为一个强有力科研的工具。如果你对这个网站感兴趣,可以去网站的blog留言。

中国的《阿甘正传》?


从看《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开始,我就觉得这部片子受阿甘正传影响很大,很象中国版的阿甘正传。可是到后来,发现二者根本不同。

阿甘是美国梦的集中体现,而《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只是一位内向自卑的农村兵。阿甘是智力水平低,许三多是执拗,反应慢。可是电视剧一开始,我确实感觉许三多很象中国的阿甘。他如阿甘一样似乎有些弱智,又记忆力很强,运气也很好。但后来我发现,他并不是弱智,只是非常自卑,完全没有主见,不敢发表意见。可能是因为他从小被父亲骂龟儿子,养成的这个性格。这也造成了他脑子一根筋,不转弯,不招人待见。是军营的生活改变了他,让他慢慢成长,慢慢的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我想本质上,这是一个年轻人成长的故事。特殊之处在于,他成长的地方是在军营。

我很喜欢编剧编的故事,演员也演得非常的棒! 军营的故事,自然有训练,战斗,友情,离别。但不炫耀战斗和训练的场面,所要表现的只是人在这个环境中的拼搏和成长。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看了很提气的电视剧。

两篇试图解释纠缠本质的论文


事先声明,这两篇论文与通常的观念是很不一样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疯狂的想法。如果不是如此,我也不会在这里介绍它们。

第一篇论文是quant-ph/070106。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模型,试图说明EPR粒子可以通过“虫洞”来相互通讯,于是EPR对的关联特性也就能够得到解释了。这个想法我不是第一次见到。不过我已经忘了上次见到这个想法是在哪里了,也许是在某blog上。可是从这种正式的学术论文中看到有人严肃的讨论这个问题,还是头一次。

另外一篇论文是quant-ph/0701101。这篇文章提出的想法也许比前面那篇更加疯狂,而且野心也更大。作者试图用d+1维的经典理论来代替d维的量子理论。具体来说,就是用经典的关联来处理量子纠缠问题。作者进一步的得到一个推论,我们所处的3维的量子世界是不是可以用3+1维的经典世界来代替。甚至我们所看到的量子力学规律,不过是更高维的经典宇宙的投影?作者并没有对他的想法做严密的探讨,只是提到他正在全身心的做这个问题,会用另外一篇论文详细的说明他的想法。

我觉得这两篇论文探讨量子纠缠本质的想法是有相通的部分的,那就是通过再加一个维度(或者虫洞)来解释我们看到的量子关联。这两篇论文想法是否正确,我不想谈。但这种带有原创性的想法确实能够给人以启迪,让我们知道这些新想法是怎么产生的。我想这才是我们读这种论文最大的收获。

Slow measurement in quantum computation


In “Effective 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ation with Slow Measurements“, David P. DiVincenzo and Panos Aliferis discussed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in 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ation, does the speed of measurement influences the quantum accuracy threshold greatly? As all investigation on the threshold was based on fast measurement, which is no longer than a few gate operation times, they considered the slow measurement case, that is a measurement takes 1000 gate operations. They found that the slow measurement has a very minimal effect on the quantum accuracy thresold. Their results may be a good news for solid-state quantum computing, where the measurement canot be as short as gate operation times.

2007年的研究计划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想写一下自己的研究计划。

我前几个月曾经认真读过一段在腔QED中模拟强关联系统的文献,当时也是雄心万丈,想要在这个方向开展工作。冷静的思考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还是稍退一步,不要莽撞的进入这个全新的领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缺乏这个方面的基本知识,需要在未来的研究学习中弥补。其次,看完别人的工作后,我没有特别好的新想法。与其跟着别人的思路做一些无关痛痒的工作,还不如跟着自己的思路做。在重新审视了自己已有的工作之后,我觉得应该可以扩展到固体物理系统,模拟横场中的Ising模型。这虽然不是一个强关联系统,但也具有很丰富的物理内涵,是研究相变的一个标准模型。我想今年我会仔细的研究这个想法,探讨其可行性和特点。现在这个存在于我脑海中的想法还只是一个不大实际的玩具模型。我希望能够把它与实际系统联系起来,把模型建得更加精巧。我希望通过做这个工作,对固体物理系统,相变的概念以及强关联模型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个工作对他人的价值如何,这很难说。但对我来说,它是我学习固体物理与量子相变,以及强关联系统的一座桥梁。

除此之外,我还想做几个小的工作。首先是探讨一下通过控制库环境,使两个原子“耗散”到两qubit的Bell态。这不是新的结果,不过我们讨论的模型也许会具有可扩展性,且无须压缩光照射。另外,我还想讨论一下为了实现人工库环境,所用到的坏腔极限。我猜测,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坏腔极限也许不需要。这样,系统的运动速率就大大加快了,与人工库以外的环境耦合影响也会随之减小。因此今年我会定量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这些研究计划都是我在做自己的工作时想到的,属于自我积累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今年就一定会完成这些计划。说不定做着做着,我又被更好的想法所吸引,转去做别的工作了。沿着自己的思路不断做工作,我相信自己能够慢慢的走出自己的路。

Nature Physics开始发表科幻小说


从2007年一月这期杂志开始, Nature Physics开始了一个新的栏目:Future,专门用来刊登与物理学有关的科幻小说。去年Nature上刊登过科幻小说,今年科幻小说转移阵地到了Nature的子刊Nature Physics。一月份这期上刊登的科幻小说名字叫“The dancing flea”,我看完后不知道它到底说些什么。希望下一期能够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