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技术从何而来,何时落地?


过去几年,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发展,在信息产业,特别是5G,芯片等相关行业对中国企业发起了严密的技术封锁。华为公司首当其冲。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发现,当台积电不再给华为代工后,华为手机变得一机难求,市场占有率开始大幅度下降。5G,芯片制造等显然属于颠覆性技术,它们能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不可避免的,颠覆性技术成为了媒体上的热门词汇。

通常人们认为,颠覆性技术是能够重塑世界格局,改变历史进程的技术。对原有的技术格局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识别已有的颠覆性技术并不难,我们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大串:计算机、激光、互联网、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飞机、汽车、火车、电动机、内燃机、蒸汽机……这其中每一种技术出现后,都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真正困难的是如何预测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当然,我们能从媒体上看到各种未来颠覆性技术的名字:量子计算机、基因编辑、人工智能、核聚变。这些技术毋庸置疑都具有颠覆性的潜力,但是何时才能真正落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要想预测未来,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最典型的颠覆性技术还属电子计算机。通常认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发明的恩尼亚克(ENIAC),这是一台基于电子管元件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二战期间由美国军方资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并建造。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专用型电子计算机,比如说1941年公布的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英国的Colossus计算机,用于破解密码等。二战期间,为了应对军事需求,各种专用型电子管计算机应运而生,它们极大的提升了人们计算的能力。但是专用机过于笨重不够灵活,必须通过改变硬件,才能用于处理不同的问题。从专用到通用电子计算机,显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一个质的跨越,让它完全区别于以往的机械差分机。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中又一个巨大的技术变革:尺寸与能耗大幅度缩小,可靠性大幅度提升。虽然当半导体晶体管技术出现后,大家都认为它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未来,但到底是用硅基还是锗基材料来发展晶体管计算机,还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争论。回顾历史,在电子计算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类似硅基和锗基之争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颠覆性技术不是死物,而是鲜活的,在不断的生长,融合,逐步展现出主干,同时也就出现了技术分叉。分叉并不意味着技术的消亡,同时也是新生。还记得几十年前,超导电子计算机技术曾经红火一时,一度人们认为这就是下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关键技术所在。但超导电子计算机时代始终未曾到来,超导计算机成为了主流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分叉。但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兴起,超导计算机重获新生,成为了量子计算机技术的主干之一。

可以看到,颠覆性技术从提出到落地通常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其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1950年代人们就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历经六十余年,发展有高峰也有低谷,经历过两次“人工智能寒冬”。人工智能技术的终极目标,是做出智力能比拟人,乃至全面超越人的“强人工智能”,现在看来似乎还遥遥无期。实际上六十多年前人们最初设想的人工智能,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检索图书等,很多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习以为常之后,我们就不再把它当作人工智能了。由此可见,人工智能不仅是颠覆性技术,也是遥远而美好的梦想,指引着技术发展的方向。

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方向,有了方向,才能确定技术的主干与分叉。在我看来,类似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基因编辑都不仅是颠覆性技术,也是美好的梦想,其内涵会不断变化,从而指引着颠覆性技术发展的方向。面向未来,不同人的梦想不同,所以未来的颠覆性技术真正落地之前总会有多个候选,相互竞争,互相PK。胜利者自然就是技术的主干,失败者也会成为技术的分叉。只有技术的追随者才只会发展技术主干,对于颠覆性技术的引领者而言,主干与分叉都是极为重要。小孩子才做选择,而我们全都要!